《港灣商業觀察》施子夫
上交所官網消息,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金新能)即將上會迎考,公司將于8月29日接受上交所科創板的審議。
此次IPO,泰金新能的保薦機構為中信建投證券。盡管公司業績的基本面表現不錯,不過近20億元的合同負債、存貨,超高的資產負債率依舊讓公司上會能否順利捏一把汗。
(資料圖)
1
業績穩定增長,訂單有所波動
天眼查顯示,泰金新能成立于2000年,專注于高端綠色電解成套裝備、鈦電極以及金屬玻璃封接制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公司產品終端應用于大型計算機、5G高頻通信、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鋁箔化成、濕法冶金、氫能、航天軍工等領域。
從2022年-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內),電解成套裝備實現收入分別為4.63億元、10.88億元和14.17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0.45%、69.64%和66.54%,為期內貢獻收入最高的業務。
其中,報告期內,公司電解成套裝備收入構成包括陰極輥、生箔一體機、高效溶銅罐、表面處理機、維修及其他,陰極輥及生箔一體機合計收入金額分別為4.39億元、9.98億元和12.20億元,占電解成套裝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4.79%、91.70%和86.11%。
2024年公司向包頭市比亞迪礦用車有限公司提供整套高效溶銅系統,高效溶銅系統除溶銅罐外還包括配套溶銅罐使用的多類其他罐體,公司將該類罐體收入分類至維修及其他類,因此該類產品收入占比增加。
另一邊,由于是銅箔鈦陽極業務收入規模增長,泰金新能的鈦電極類業務收入增幅明顯。泰金新能的另一項主營業務金屬玻璃封接業務包括新能源電池密封組件、連接器密封組件及混合集成電路封接外殼產品,其中目前以新能源電池密封組件產品為主。
報告期內,鈦電極實現收入分別為3.41億元、3.56億元和5.86億元,占當期收入的37.13%、22.97%和27.49%;金屬玻璃封接實現收入分別為1.14億元、1.16億元和1.27億元,占當期收入的12.42%、7.39%和5.97%。
上述期內,泰金新能實現收入分別為10.05億元、16.69億元和21.9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9829.36萬元、1.55億元和1.95億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763.71萬元、1.38億元和1.83億元,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1.45%、21.19%和21.16%,整體業績增長穩定。
2022-2024年及2025年1-7月,公司電解成套裝備獲得訂單金額(不含稅)分別為26.3億元、16.9億元、1.56億元和4.68億元。在2024年,泰金新能獲得的訂單同比大幅下降,對此公司方面給出的原因是:前期鎖定產能訂單尚未執行完畢;鋰電銅箔行業競爭加劇,鋰電銅箔企業業績承壓,導致鋰電銅箔企業擴大投產意愿降低,導致下游客戶訂單量減少。
截至2025年6月末,泰金新能的在手訂單金額(不含稅)為32.05億元。公司方面表示,公司將在AI高頻高速、極薄鋰電銅箔等高性能銅箔新建產能、老舊設備改造及維修、境外廠商新建產能需求等方面進行客戶拓展。
2
存貨占流動資產六成,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
另一邊,由于訂單快速增加、產品驗收周期較長,自2021年開始,隨著下游電解成套裝備訂單量迅速增加,泰金新能的合同負債及存貨金額隨之快速增長。
報告期各期末,公司合同負債金額分別為15.7億元、23.83億元、14.65億元,占當期流動負債的58.67%、58.93%和48.2%。
于上述同一期間內,泰金新能的存貨賬面余額分別為17.12億元、27.06億元和21.27億元,占當期流動資產的60.77%、63.76%和63.38%;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16.84億元、26.67億元和20.7億元;存貨跌價損失分別為1520.01萬元、1650.79萬元和3382.82萬元。
泰金新能的主要存貨包括發出商品、原材料及庫存商品,其中公司發出商品余額分別為9.69億元、20.17億元和16.56億元,占各期末存貨賬面余額的比重分別為56.61%、74.54%和77.85%,發出商品余額占存貨余額比例較高。
2022年末-2024年末,泰金新能的存貨賬面余額增幅分別為108.13%、58.07%和-21.37%。
泰金新能表示,發出商品金額及占比較大主要系公司所處行業的特殊性,公司設備類產品從發貨至安裝調試再到試運行驗收需要的時間較長。一方面,受制于客戶現場施工進度及公司生產計劃等因素影響,設備類產品一般選擇分批次發貨到客戶現場,因此整體發貨時間持續較長;另一方面,設備類產品需要經客戶設備安裝調試、試運行后進行驗收,最終驗收單需經技術、物資、財務等層層審批后才能最終出具,時間周期較長。
而由于合同負債及存貨金額隨著快速增長,以及受下游客戶驗收周期較長帶來的應付款項增加導致泰金新能的資產負債率整體居高不下。報告期各期末,公司合并報表口徑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91.35%、92.04%和84.86%。
泰金新能指出,隨著未來募集資金的到位,公司資產負債率將逐步下降,資本結構將得到優化,抗風險能力得到增強。
其他償債能力方面,報告期各期末,泰金新能的流動比率分別為1.04倍、1.03倍和1.07倍,速動比率分別為,0.41倍、0.37倍和0.39倍。
報告期各期末,公司短期借款金額分別為2992.68萬元、2001.83萬元和4.37億元,占當期流動負債的比例分別為1.12%、0.49%和14.39%。2024年末公司短期借款金額上升,主要系公司為補充流動性增加信用借款。
同一時期,同行可比公司流動比率均值分別為1.45倍、1.45倍和1.31倍,速動比率均值分別為0.98倍、0.95倍和0.82倍,資產負債率均值分別為61.19%、59.17%和59.21%。泰金新能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低于可比公司,資產負債率明顯高于可比公司均值。
財經人士屈放指出,高負債率確實對于企業而言增加了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如果長期維持高負債率會吞噬企業利潤,甚至會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現金流,而融資成本和難度也會增加。但也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行業的負債率是不同的,甚至行業的不同時期負債率也不同。同時還應注意企業的有息負債與低息負債,長期負債與短期負債的比重。如泰金新能,公司2024年末合同負債比例為46.04%,但其實是未來收入的預售款,并不產生利息,因此也需要區別對待。這樣的高負債可能代表市場對其產品的認可,以及公司較強的議價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泰金新能的應付賬款同樣處于較高水平。報告期各期末,公司的應付賬款分別為5.11億元、7.95億元和7.47億元,占當期流動負債的19.12%、19.66%和24.58%。
3
產能利用率下降,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
其他關鍵財務數據方面,報告期各期末,泰金新能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2.36億元、2.1億元和-4.7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分別為3.78億元、4.72億元和3.24億元,貨幣資金分別為4.44億元、5.85億元和3.3億元。
2024年泰金新能的現金流錄得流出,主要由于公司新簽設備類合同減少,當期新簽設備類合同收取的定金及進度款較上年減少約7.17億元。此外,前期隨著公司生產規模的擴大對原材料等耗用增長,導致公司2023年末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余額相應增加,公司于2024年度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較2023年度增加1.96億元。
此次IPO,泰金新能計劃擬募資9.9億元,其中擬投入4.39億元用于綠色電解用高端智能成套裝備產業化項目;3.97億元用于高性能復合涂層鈦電極材料產業化項目;1.53億元用于企業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產能消化方面,公司產品包括電解成套裝備、鈦電極和金屬玻璃封接制品三類,是報告期內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占各期營業收入均在90%以上。其中,陰極輥、生箔一體機合計占期內電解成套裝備收入的九成左右。報告期內,陰極輥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105.41%、98.63%和46.05%;生箔一體機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6.3%、85.67%和18.23%。
同一時期,鈦電極產品中銅箔鈦陽極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0.1%、95.08%和68.63%,其他鈦電極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7.67%、88.85%和61.35%;金屬玻璃封接制品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1.34%、61.89%和66.60%。
不難看出,最近三年,泰金新能整體的產能利用率處于明顯下滑的態勢之中。而在產能明顯下行的趨勢下,泰金新能的消化能力無疑引起市場的不少質疑聲。
此外,就募投項目中的研發中心建設項目而言,回顧期內泰金新能的研發投入,報告期內,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755.39萬元、4854.3萬元和7183.97萬元,研發費用占比分別為3.74%、2.91%和3.27%,期內研發費用率不足4%。
同一時期,同行可比公司研發費用率均值分別為5.33%、5.8%和7.25%,泰金新能的研發費用率明顯低于同一時期可比公司均值水平。
內控方面,根據《監管規則適用指引——發行類第5號》“5-8財務內控不規范情形”的規定,報告期內泰金新能存在的財務內控不規范的情形包括:在無真實業務支持情況下,通過供應商等取得銀行貸款或為客戶提供銀行貸款資金走賬通道(以下簡稱“轉貸”);向關聯方或供應商開具無真實交易背景的商業票據,通過票據貼現后獲取銀行融資。
詳細而言,2022年泰金新能的轉貸金額為1730萬元,貸款金額為2000萬元。
2022年,泰金新能與子公司賽爾電子之間存在以票據形式支付往來款,以及賽爾電子收到大額票據難以背書的情況下公司幫助賽爾電子票據拆細。2022年,泰金新能向賽爾電子背書89.73萬元,賽爾電子向公司背書393.4萬元。
2022年,泰金新能通過票據支付關聯方往來款123.84萬元。2022年、2023年,收到票據找零分別為805.66萬元、1.77萬元。
針對整改措施,泰金新能表示,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公司報告期后未再發生財務內控不規范情形,內部控制有效執行。(港灣財經出品)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