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張月明,中國(湖南)第21、22批援津巴布韋醫療隊隊員,第22批醫療隊副隊長,長沙市第三醫院普通外科副主任醫師。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傅容容 實習生 鄧佳瑤
當地時間8月18日深夜,津巴布韋帕瑞仁雅塔瓦醫院的手術室里,張月明正彎腰調試一臺老舊的腹腔鏡設備。中國醫師節到來,這名來自長沙的醫生,在距祖國萬里之遙的手術臺前,以最熟悉的方式迎接屬于自己的節日。
“中國醫生,創造了奇跡!”
“咔嗒”一聲,他將一根普通絲線在鑷子尖繞出精巧的結。這是他在津巴布韋練就的“絕活”——當地沒有國內常用的Hemolok夾(一種一次性組織閉合夾,用于外科手術體內血管和組織的結扎和吻合),他便用絲線替代,在毫米級的操作空間里完成血管結扎。這樣的“替代術”,在他援非的日子里已是常態。
2024年3月,張月明初抵哈拉雷時,帕瑞仁雅塔瓦醫院的普外科診室讓他心頭一沉:手術臺湊不齊一套完整的微創器械,連直角鉗都要掰彎了才能適配。“這里的肝膽外科醫生只有一位,候診的患者卻排到了3個月后。”他還記得第一位接診的病人,因膽囊結石痛得蜷縮在長椅上,聽聞中國醫生能做“不開大刀”的手術,眼里瞬間泛起光。
那臺首例三孔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至今仍是當地醫護圈的“傳奇”?;颊呤俏?3歲的女性,膽囊與周圍組織嚴重粘連,加上設備老化,手術難度陡增。張月明站在手術臺旁,左手穩住鏡桿,右手持鉗分離組織,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行走。當最后一針縫合完成,當地醫生穆薩忍不住鼓掌:“中國醫生,創造了奇跡!”
這場手術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信任的大門?!皬堘t生的工具箱里,永遠有‘Plan B’?!蹦滤_常對同事說,“他教會我們的不只是技術,是解決問題的勇氣?!?/p>
在津巴布韋,比設備短缺更刺心的是患者的困境。有些患者經濟困難,常因承擔不起幾百美金的費用而延誤治療?!懊髅髂芡ㄟ^手術救命,卻因為經濟問題束手無策,這是最讓我們痛心的?!睆堅旅髡f,為此,醫療隊持續前往當地偏遠地區開展了16場義診活動。
最遠的一次,他和隊員驅車10小時深入中部省山區,越野車在坑洼的土路上顛簸,輪胎數次陷進泥里。當他們終于抵達Manhize Nyikavanhu診所時,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動容:一兩公里長的隊伍里,老人背著孩子,年輕人攙扶著病患,每個人手里都攥著一張寫滿癥狀的紙條,在烈日下靜靜等候。
“中國醫生來了!”不知是誰喊了一聲,隊伍里響起細碎的掌聲。張月明和隊員們立刻支起臨時診療臺,從清晨忙到日暮,400多名村民逐一接受檢查。
在非洲大陸書寫中國溫度
原本計劃援非一年的張月明,在2025年3月主動申請延期?!昂枚嗍聸]做完?!?他說得輕描淡寫,實則心里裝著太多牽掛:穆薩剛掌握腹腔鏡基礎操作,還需要系統指導;偏遠地區的義診點剛鋪開,不能半途而廢;還有那些預約了手術的患者,正盼著他的消息。穆薩得知他要留下,特意送來一幅當地畫家畫的手術室素描,畫里的張月明戴著印有五星紅旗的口罩,眼神專注。
今年初,在援津醫療隊派遣40周年招待會上,津巴布韋衛生部部長親自為張月明戴上卓越勛章?!斑@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彼谥罗o時說,“它屬于所有扎根非洲的中國醫生,屬于中非之間跨越山海的情誼?!?/p>
如今,作為第22批醫療隊副隊長,張月明的日子更忙了。除了手術,他還要協調隊員分工,幫新來的同事適應環境,甚至要教大家用當地語言說:“別怕,有我們?!遍e下來時,他會和隊員們圍坐在一起,看國內發來的醫師節慰問視頻,屏幕里熟悉的鄉音,讓哈拉雷的夜晚格外溫暖。
“請放心,我們會把這份堅守延續下去,讓友誼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長成參天大樹。”張月明堅定地說。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